新闻资讯
News
联系我们

合肥华诚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电 话:137-2107-1773
电 话:180-1990-6710
邮 箱:1578196994@qq.com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446号繁华里11幢1703
品牌:“反弹琵琶”中的忧思与希望
发布时间:2012-02-02 阅读次数:1561
2011年9月4日,第五届国际沙棘大会在青海西宁举行,标志着青海沙棘产业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以“青海青”为代表的青海沙棘品牌以其领先的科技和优质的产品,站在世界前沿。
与沙棘相比,青海省枸杞产业远没有那样风光。尽管青海枸杞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正河先生认可为“果粒外观和内在品质最好,国内独一无二”,其有机枸杞出口欧盟在国内占垄断地位。然而至今,国内外大多数消费者只知“中国枸杞在宁夏”,而不知“精品枸杞在青海”。
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当然很多。但其重要一条,是青海枸杞——
没有大牌子
自从青海省政府提出“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发展战略以来,短短四年间,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已从2007年的1.43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27.3万亩,面积扩大了19倍,产量提升了15倍。但是,随着枸杞种植规模的迅速扩张,随之而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日益显现。由于缺乏完善配套的综合交易市场,商家无法就地完成分级、分拣、色选、包装等生产工序,须经宁夏中宁市场才能完成这些工作。本地市场事实上只充当了一个中宁市场的“中转站”。同时,由于青海枸杞品牌建设滞后,客观上为青海枸杞打外省枸杞品牌提供了无限空间,严重制约了青海枸杞自身品牌的发展。
即使青海省自己加工出来的枸杞,外销时也是各出各的招、各打各的牌。记者在采访中就见过“柴达木”牌、“诺木洪”牌、“宗加枸杞王”、“雪域仙果”、“呀啦嗦”、“青海青”牌鲜果等等。海西州政府有关单位花费了很大气力,虽然已经达成了统一使用“柴达木枸杞”商标、在产地和加工企业上加以区分的共识,为从根本上解决注册商标多乱杂的问题奠定了基础,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一些企业负责人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担忧:打青海枸杞的大品牌没有意见,但是担心商标品牌统一后,一旦从种植到加工销售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青海原来的牌子也就砸了。
为何国内外多数消费者不知“精品枸杞”在青海。一是青海枸杞产业与宁夏相比起步较晚,从种植、深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还有许多工作急需强化。二是在宣传造势上仍显得比较薄弱。尽管几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不间断地利用各种节会、报刊、电视和电台等平台和媒介广泛宣传青海枸杞品牌,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比起宁夏来,青海在宣传造势上仍然有很大差距。据了解,宁夏政府重视枸杞品牌的程度已达到“举全区之力”,不仅投入巨资建立枸杞博物馆,而且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宣传宁夏枸杞,推介枸杞加工企业的品牌产品。而我省对枸杞的宣传造势力度不够,其影响面和社会波及度远远达不到宁夏的水平。
有关人士认为,要打造国际著名的柴达木枸杞这个大品牌,就要将各方面的力量合为一体,形成对外一种声音,打市场一个拳头。只有这样,青海枸杞才能造就“品牌航母”,搏击大的风浪,抗衡强势竞争对手。
不能砸牌子
2011年第一批枸杞采果期间,诺木洪地区出现了聚众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牌保护意识和价格这支无形的手。
由于枸杞产品在国家层面上标准化制度保障措施与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建立建全,在消费层面上终端市场与消费者倾向于追求枸杞品象,因此“亚钠现象“自然而然应运而生。
“亚钠“是国家允许加入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对果品具有护色、保鲜、抗氧化功能,特别是在枸杞的品象上,使用“亚钠“的枸杞鲜亮红艳,不宜反潮结块。因此,外地个体商贩对使用“亚钠“的枸杞,每斤价格比不使用的枸杞高出3至4元。利益的驱动使不少枸杞种植户纷纷使用,但“亚钠“毕竟是一种化学工业原料,国家对此使用的范围和剂量有严格的规定,如使用不当对枸杞的质量将产生很大的潜在风险,而且对食用者的身体会产生一定危害。海西州政府为保证柴达木枸杞的无公害和绿色,严令禁止使用。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群众,不按政府规定行事,致使聚众事情发生。
对于这一现象,众说纷云。记者认为,这是政府为保护青海枸杞品牌做的一件大好事,青海的枸杞产业正处于起步后的上升阶段,如果这时对有可能损害青海枸杞品牌的现象不加以制止,就会砸掉青海枸杞的牌子,那么,损害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而是青海枸杞品牌的长远形象。
“砸牌子“的危机还不尽于此,在标准化(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和无机肥,种植过程要统一施肥、统一灌溉、统一剪枝、统一采收)的种植方面,却因各地情况不同存在很大差异:在诺木洪地区,因大片土地承包给宁夏、河南、河北等地人种植,推行标准化作业颇为困难;在德令哈、都兰地区传统的种植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客观上造成了标准化作业难、技术服务和监督管理难;在格尔木地区,虽然推广了“公司基地村委会联保户“的经营模式,但一些农民对标准化作业的意识较为淡薄,加之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因成本略高,致使对标准化作业接受程度差,抵触情绪大。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解决这两种难题的曙光:2011年12月1日,由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海青美生物资源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枸杞鲜果贮运保鲜技术开发研究》已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这项成果的意义在于,采用国际领先的物理保鲜技术,保持了果实的鲜食品质,避免了枸杞在加工过程中带来的二次污染和营养流失,百分之百地保留了枸杞的营养成分。
自2011年8月“青海青“枸杞鲜果投放广东、安徽和浙江市场以来,市场反馈非常热烈,产品供不应求。据清华博众董事长鲁长征介绍,2012年该公司将投资2亿元在已建成的德令哈鲜果深加工基地的基础上,还要在诺木洪、格尔木再上两个鲜果深加工基地。届时,农民种的枸杞从地里摘下就可直接进入工厂,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又从根本上消除使用“亚钠“带来的危害。
更令人欣喜的是,农民对标准化种植从观念上有了质的飞跃。格尔木市大格勒乡卖出的两种不同的枸杞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2011年全乡枸杞产量1300吨,到12月4日记者采访时卖出500吨,有的枸杞一斤35元且供不应求,有的枸杞每斤14元却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青海康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格尔木分公司经理李宁为我们解开这个谜:我们公司收购的枸杞出口欧盟,并是惟一进入沃尔玛山姆优品会员店的产品,每个批次都要送到设在苏州的欧陆分析技术服务公司进行农药残留等近400项指标检测,一项指标达不到都不行。今年我们送去了2000多个批次,仅检测费就花了32万元。李宁说,不是我们不同情农民,而是市场无情,品牌无价。
严峻的事实教育了农民,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按标准化种植吃亏的是自己。一些农民表示,2012年一定要按标准化的程序精心种植,当年吃了亏,下年补回来。
合力创牌子
生产环境洁净,气候类型独特、种植区域相对独立、土地集中连片的生产环境,使青海枸杞生产环境与国内其它产区的枸杞生产环境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且青海有大量的、可供进一步扩大的土地,这一优势同样在全国独一无二。
据资料表明:我省枸杞具有颗粒大而饱满、肉质肥厚而核小、色泽鲜艳而味甘等特性。180-220粒/50克的贡果级占70%以上,其中100-130粒/50克的超大果占15%左右(其它产区贡果级只占30%,无超大果)。黄酮含量高30%,总糖含量高12%,多糖含量高10%,氨基酸总量高9.08%,铁含量高16%,锌含量高30%。这些优势为柴达木枸杞打造国际大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宏观上说形势依然严峻。
从国内看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不断爆出,国人对农产品安全有了新的认识和需求,从终端市场不合格产品陆续下架可见一斑。
从国际看,欧美国家对产品进口一向要求极为严格,尤其对枸杞产品要求几近苛刻。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以枸杞干果在美国无明确农残限量标准为由,要求农残一律不得检出。欧盟农产品农残法规要求枸杞鲜果中啶虫脒限量为0.01毫克/公斤,这就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完全不能使用化学农药。加之西方国家对我国一贯采取的“双重“标准,使青海枸杞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种形势,要创出具有世界一流品质、具有明显青海特色的枸杞品牌,就必须“反弹琵琶“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采访中,政府官员、科技人员、企业家、采购商、乡村干部、种植户都从不同的侧面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共识:
其一,在品牌建设上要起步高、打破常规,直接走高端路线。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一切按高标准走,一切按精品做,一切瞄准国际高端市场,按照生产定位标准化、产品定位精细化、质量定位有机化、市场定位高端化,实施精品战略,建设中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打造百亿元产业。
其二,抓紧抓好特色品种培育和规范标准化生产。种子培育是打造品牌的第一步,据了解,从2007年开始,海西州安排课题、落实经费,开展适生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选育出了三个枸杞优良品系,暂定名为柴杞一、二、三号,通过品比、生产试验等试验对比,抗逆性、丰产性均大于优于目前主栽的宁杞号品种,2012年7月提交审定后,进行大规模推广。该品种的推出将对我省枸杞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改变传统枸杞消费习惯、促进加工工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打造有机品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规范标准化生产上,要逐步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扎实过渡,以枸杞质量有机化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行国际大力倡导的有机生产技术方式,逐步实现生产技术和国际接轨,强化对农民、生产企业普及标准化生产的技术知识,保证其熟练掌握有机枸杞生产程序,从源头上消除青海枸杞品牌的“污染“。
其三,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形成相对规范的产业集群。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海康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柴达木药业公司等企业在枸杞保鲜技术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深加工技术也已达到国内相当水准,同时还有一批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正在加入柴达木枸杞开发的行列。要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技术、管理和资金资源连起农户和市场,逐步组建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一条龙“产业链。
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不尽于此。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海大雪山实业有限公司在诺木洪地区又开辟了一种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有机枸杞的新模式。2010年该公司与都兰县签定28万亩荒漠化土地生态治理项目。目前投资8000多万元的一期2万亩标准化有机枸杞种植项目已经全面启动,其土地平整、植树造林、滴灌、育苗、有机肥研究与培育、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国际有机认证等工作已全面铺开,将于2012年6月全面完成。在记者看来,这个项目实施以后,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将给我省荒漠化土地利用开辟出一条新路子;将把规模化标准化枸杞种植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企业严格按照国际有机枸杞生产标准的规范运作,将给周边的农民树立起标准化种植的样板。
其四,强化领导,完善政策,形成合力。
强卫书记曾经指出:“抓好枸杞产业这篇大文章,仅靠林业部门一家力量不行,这是一项生态、富民工程,应协调组织各相关部门共同给力。“此话真是一语中的,要打造好青海枸杞品牌,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枸杞产业发展的领导力量,健全机构,充实壮大管理队伍,落实完善政策措施,新闻媒体等宣传机构应将枸杞品牌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打造青海的品牌要走自己的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颇有难度。好在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只要在这个基础上扎实工作,求实创新,青海枸杞这个大品牌就一定能亮灿灿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与沙棘相比,青海省枸杞产业远没有那样风光。尽管青海枸杞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正河先生认可为“果粒外观和内在品质最好,国内独一无二”,其有机枸杞出口欧盟在国内占垄断地位。然而至今,国内外大多数消费者只知“中国枸杞在宁夏”,而不知“精品枸杞在青海”。
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当然很多。但其重要一条,是青海枸杞——
没有大牌子
自从青海省政府提出“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发展战略以来,短短四年间,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已从2007年的1.43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27.3万亩,面积扩大了19倍,产量提升了15倍。但是,随着枸杞种植规模的迅速扩张,随之而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日益显现。由于缺乏完善配套的综合交易市场,商家无法就地完成分级、分拣、色选、包装等生产工序,须经宁夏中宁市场才能完成这些工作。本地市场事实上只充当了一个中宁市场的“中转站”。同时,由于青海枸杞品牌建设滞后,客观上为青海枸杞打外省枸杞品牌提供了无限空间,严重制约了青海枸杞自身品牌的发展。
即使青海省自己加工出来的枸杞,外销时也是各出各的招、各打各的牌。记者在采访中就见过“柴达木”牌、“诺木洪”牌、“宗加枸杞王”、“雪域仙果”、“呀啦嗦”、“青海青”牌鲜果等等。海西州政府有关单位花费了很大气力,虽然已经达成了统一使用“柴达木枸杞”商标、在产地和加工企业上加以区分的共识,为从根本上解决注册商标多乱杂的问题奠定了基础,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一些企业负责人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担忧:打青海枸杞的大品牌没有意见,但是担心商标品牌统一后,一旦从种植到加工销售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青海原来的牌子也就砸了。
为何国内外多数消费者不知“精品枸杞”在青海。一是青海枸杞产业与宁夏相比起步较晚,从种植、深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还有许多工作急需强化。二是在宣传造势上仍显得比较薄弱。尽管几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不间断地利用各种节会、报刊、电视和电台等平台和媒介广泛宣传青海枸杞品牌,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比起宁夏来,青海在宣传造势上仍然有很大差距。据了解,宁夏政府重视枸杞品牌的程度已达到“举全区之力”,不仅投入巨资建立枸杞博物馆,而且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宣传宁夏枸杞,推介枸杞加工企业的品牌产品。而我省对枸杞的宣传造势力度不够,其影响面和社会波及度远远达不到宁夏的水平。
有关人士认为,要打造国际著名的柴达木枸杞这个大品牌,就要将各方面的力量合为一体,形成对外一种声音,打市场一个拳头。只有这样,青海枸杞才能造就“品牌航母”,搏击大的风浪,抗衡强势竞争对手。
不能砸牌子
2011年第一批枸杞采果期间,诺木洪地区出现了聚众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牌保护意识和价格这支无形的手。
由于枸杞产品在国家层面上标准化制度保障措施与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建立建全,在消费层面上终端市场与消费者倾向于追求枸杞品象,因此“亚钠现象“自然而然应运而生。
“亚钠“是国家允许加入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对果品具有护色、保鲜、抗氧化功能,特别是在枸杞的品象上,使用“亚钠“的枸杞鲜亮红艳,不宜反潮结块。因此,外地个体商贩对使用“亚钠“的枸杞,每斤价格比不使用的枸杞高出3至4元。利益的驱动使不少枸杞种植户纷纷使用,但“亚钠“毕竟是一种化学工业原料,国家对此使用的范围和剂量有严格的规定,如使用不当对枸杞的质量将产生很大的潜在风险,而且对食用者的身体会产生一定危害。海西州政府为保证柴达木枸杞的无公害和绿色,严令禁止使用。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群众,不按政府规定行事,致使聚众事情发生。
对于这一现象,众说纷云。记者认为,这是政府为保护青海枸杞品牌做的一件大好事,青海的枸杞产业正处于起步后的上升阶段,如果这时对有可能损害青海枸杞品牌的现象不加以制止,就会砸掉青海枸杞的牌子,那么,损害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而是青海枸杞品牌的长远形象。
“砸牌子“的危机还不尽于此,在标准化(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和无机肥,种植过程要统一施肥、统一灌溉、统一剪枝、统一采收)的种植方面,却因各地情况不同存在很大差异:在诺木洪地区,因大片土地承包给宁夏、河南、河北等地人种植,推行标准化作业颇为困难;在德令哈、都兰地区传统的种植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客观上造成了标准化作业难、技术服务和监督管理难;在格尔木地区,虽然推广了“公司基地村委会联保户“的经营模式,但一些农民对标准化作业的意识较为淡薄,加之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因成本略高,致使对标准化作业接受程度差,抵触情绪大。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解决这两种难题的曙光:2011年12月1日,由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海青美生物资源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枸杞鲜果贮运保鲜技术开发研究》已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这项成果的意义在于,采用国际领先的物理保鲜技术,保持了果实的鲜食品质,避免了枸杞在加工过程中带来的二次污染和营养流失,百分之百地保留了枸杞的营养成分。
自2011年8月“青海青“枸杞鲜果投放广东、安徽和浙江市场以来,市场反馈非常热烈,产品供不应求。据清华博众董事长鲁长征介绍,2012年该公司将投资2亿元在已建成的德令哈鲜果深加工基地的基础上,还要在诺木洪、格尔木再上两个鲜果深加工基地。届时,农民种的枸杞从地里摘下就可直接进入工厂,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又从根本上消除使用“亚钠“带来的危害。
更令人欣喜的是,农民对标准化种植从观念上有了质的飞跃。格尔木市大格勒乡卖出的两种不同的枸杞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2011年全乡枸杞产量1300吨,到12月4日记者采访时卖出500吨,有的枸杞一斤35元且供不应求,有的枸杞每斤14元却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青海康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格尔木分公司经理李宁为我们解开这个谜:我们公司收购的枸杞出口欧盟,并是惟一进入沃尔玛山姆优品会员店的产品,每个批次都要送到设在苏州的欧陆分析技术服务公司进行农药残留等近400项指标检测,一项指标达不到都不行。今年我们送去了2000多个批次,仅检测费就花了32万元。李宁说,不是我们不同情农民,而是市场无情,品牌无价。
严峻的事实教育了农民,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按标准化种植吃亏的是自己。一些农民表示,2012年一定要按标准化的程序精心种植,当年吃了亏,下年补回来。
合力创牌子
生产环境洁净,气候类型独特、种植区域相对独立、土地集中连片的生产环境,使青海枸杞生产环境与国内其它产区的枸杞生产环境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且青海有大量的、可供进一步扩大的土地,这一优势同样在全国独一无二。
据资料表明:我省枸杞具有颗粒大而饱满、肉质肥厚而核小、色泽鲜艳而味甘等特性。180-220粒/50克的贡果级占70%以上,其中100-130粒/50克的超大果占15%左右(其它产区贡果级只占30%,无超大果)。黄酮含量高30%,总糖含量高12%,多糖含量高10%,氨基酸总量高9.08%,铁含量高16%,锌含量高30%。这些优势为柴达木枸杞打造国际大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宏观上说形势依然严峻。
从国内看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不断爆出,国人对农产品安全有了新的认识和需求,从终端市场不合格产品陆续下架可见一斑。
从国际看,欧美国家对产品进口一向要求极为严格,尤其对枸杞产品要求几近苛刻。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以枸杞干果在美国无明确农残限量标准为由,要求农残一律不得检出。欧盟农产品农残法规要求枸杞鲜果中啶虫脒限量为0.01毫克/公斤,这就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完全不能使用化学农药。加之西方国家对我国一贯采取的“双重“标准,使青海枸杞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种形势,要创出具有世界一流品质、具有明显青海特色的枸杞品牌,就必须“反弹琵琶“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采访中,政府官员、科技人员、企业家、采购商、乡村干部、种植户都从不同的侧面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共识:
其一,在品牌建设上要起步高、打破常规,直接走高端路线。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一切按高标准走,一切按精品做,一切瞄准国际高端市场,按照生产定位标准化、产品定位精细化、质量定位有机化、市场定位高端化,实施精品战略,建设中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打造百亿元产业。
其二,抓紧抓好特色品种培育和规范标准化生产。种子培育是打造品牌的第一步,据了解,从2007年开始,海西州安排课题、落实经费,开展适生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选育出了三个枸杞优良品系,暂定名为柴杞一、二、三号,通过品比、生产试验等试验对比,抗逆性、丰产性均大于优于目前主栽的宁杞号品种,2012年7月提交审定后,进行大规模推广。该品种的推出将对我省枸杞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改变传统枸杞消费习惯、促进加工工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打造有机品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规范标准化生产上,要逐步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扎实过渡,以枸杞质量有机化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行国际大力倡导的有机生产技术方式,逐步实现生产技术和国际接轨,强化对农民、生产企业普及标准化生产的技术知识,保证其熟练掌握有机枸杞生产程序,从源头上消除青海枸杞品牌的“污染“。
其三,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形成相对规范的产业集群。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海康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柴达木药业公司等企业在枸杞保鲜技术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深加工技术也已达到国内相当水准,同时还有一批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正在加入柴达木枸杞开发的行列。要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技术、管理和资金资源连起农户和市场,逐步组建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一条龙“产业链。
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不尽于此。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海大雪山实业有限公司在诺木洪地区又开辟了一种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有机枸杞的新模式。2010年该公司与都兰县签定28万亩荒漠化土地生态治理项目。目前投资8000多万元的一期2万亩标准化有机枸杞种植项目已经全面启动,其土地平整、植树造林、滴灌、育苗、有机肥研究与培育、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国际有机认证等工作已全面铺开,将于2012年6月全面完成。在记者看来,这个项目实施以后,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将给我省荒漠化土地利用开辟出一条新路子;将把规模化标准化枸杞种植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企业严格按照国际有机枸杞生产标准的规范运作,将给周边的农民树立起标准化种植的样板。
其四,强化领导,完善政策,形成合力。
强卫书记曾经指出:“抓好枸杞产业这篇大文章,仅靠林业部门一家力量不行,这是一项生态、富民工程,应协调组织各相关部门共同给力。“此话真是一语中的,要打造好青海枸杞品牌,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枸杞产业发展的领导力量,健全机构,充实壮大管理队伍,落实完善政策措施,新闻媒体等宣传机构应将枸杞品牌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打造青海的品牌要走自己的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颇有难度。好在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只要在这个基础上扎实工作,求实创新,青海枸杞这个大品牌就一定能亮灿灿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89-5653-9761。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365667427@qq.com。
上一篇:“红娘”培育商标花
下一篇:伊拉克商人因侵犯知识产权被逐出境